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

当学投资学出身的 Adam 忽然问我:选择项目A我可以获利500,选择B获利600,我选择项目A或B的机会成本各为多少? 我还真有点回答不上来。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般是指面临多种选择时,选择其中的一种可能造成的损失,Adam 提出的解释是:选择B损失500,选择A损失600,所以A的机会成本大 … 我虽然觉得差不多,但好象并不完全正确。

经过与精算师沟通,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 A 的机会成本是 100 ,正是由于选择了 A 而未选择 B ,则损失了 600-500=100,而 B 的机会成本是 0 ,因为你已经选择了最大的获利,所以没有损失。

上面这道题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考察了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更多地是体现出不同质性,就是无法直接对比,象上面的题,只要 AI 大于 0 ,我估计就会选择 B ,但如果题目变成:公司选择 A 项目可以要花半年,获利 500 万,而选择 B ,则要花 9 个月,没有直接获利,但获得了某一国际知名质量认证,有了一张产品的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那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两个项目的机会成本就需要仔细计算了,把不质的结果转变成同质的,可度量和对比的指标。

翻开了书柜中多年没有摸过但一直舍不得扔掉的大学课本(会计学,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概论等),在查阅机会成本的时候,顺便复习了另一个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的117个回复

  1. 高!微观经济学里的基本概念被moslem讲的趣味横生。我想起来Joel Spolsky写过的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了对于程序员来讲最昂贵的稀有资源:时间。
    贴出来作为补充:)

    你们的程序员是否工作在安静的环境里?
    当你让你的智囊们工作在安静,宽敞,不受人打扰的环境里,他们往往能更快地出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一本经典的讲软件开发管理的书Peopleware 把这个问题阐述得很清楚。

    问题在于,我们都知道最好不要打断这些智囊们的思路,让他们一直处于他们的最佳状态中,这样他们就能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作家,程序员,科学家,甚至篮球运动员都有他们的最佳状态。

    问题还在于,进入这个最佳状态不容易。我觉得平均起来,需要15分钟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最高工作效率。有时侯,当你疲劳了或已经高效率地干了许多工作了,你就很难再进入这个状态,只好干点杂事打发时间,或上网,玩游戏等。

    问题更在于,你很容易就被各种各样的事打扰,被拽出你的最佳状态:噪音啦,电话啦,吃午饭啦,喝杯咖啡啦,被同事打扰啦,等等。如果一个同事问你一个问题,只花你一分钟,可你却被拽出你的最佳工作状态,重新回到这个状态需要花半小时。你的工作效率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让你在一个嘈杂的大房间里工作(那帮搞网站的家伙还就喜欢这样),边上的推销员在电话里大叫大嚷,你就很难出活,因为你进入不了你的最佳工作状态。

    作为程序员,进入最佳工作状态更难。你先要把方方面面的细节装在脑子里, 任何一种干扰都可能让你忘掉其中某些东西。你重新回来工作时,发现好些东西记不起来了(如你刚用的局部变量名,或你刚才的搜索程序写到哪里了等)你只好看看刚写的程序,回忆一下,慢慢地回到你刚才的最佳工作状态。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算数。假设一个程序员被打扰一下,哪怕只有一分钟,他却需要花15分钟才能回到最佳工作状态(统计资料显示如此)。我们有两个程序员:杰夫和愚夫, 坐在一个大办公区里工作。愚夫想不起来用什么函数去进行Unicode 字符串复制。他可以花30秒查一下,或者花15秒问杰夫。由于他坐在杰夫的旁边,他就选择去问杰夫。杰夫被打扰了一下,耽误了他15分钟,节省了愚夫15秒钟。

    现在,我们把他们俩用墙和门隔开,让他们俩分坐在不同的办公室里,愚夫又想不起来什么涵数名,自己查一下要花30秒;问杰夫,要花45秒,因为他要站起来走过去问(对这帮程序员来说,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看看他们的体质就知道为什么了)。所以他选择自己去查。愚夫损失了30秒钟,可是杰夫少损失了15分钟。哈哈!

  2. 最近在看曼昆写的《经济学原理》,很有意思!加入哪天不做IT了,我想我会做金融的!

  3. 那我这有个题啊,实在是不知道要如何做啊,望指教啊!拜托了:
    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的不同来表述各种贸易模型(1)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绝对或相对贸易理论(2)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HO理论.(3)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况下,规模经济理论

  4. 边际效应一定会递减吗?那为什么汽车第四个轮胎的效用比第三个或第二个的来的大呢?

  5. 楼上朋友,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一定比前几个大,但它并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此规律只有在一个完整的整体的基础上才考虑的,如果有第五只轮子就可以用此规律了。

  6. 请问怎么才能把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用在工作上面呢?机会成本怎么才能更容易理解。

  7. 刚刚开始看经济学,现看的是宏观,感觉挺有意思。不过看这片文章是精彩的了。

  8. 这个精算师怎么说的啊,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准确地说是其他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时的价值(收入)。
    所以说,我觉得Adam是对的。

  9. 这个精算师怎么说的啊,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准确地说是其他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时的价值(收入)。
    所以说,我觉得Adam是对的。

  10. 我个人认为,经济学行为完全要回到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度才能彻底地阐述。例如大多数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心理上喜新厌旧,达到饱和的道路上满足感逐渐降低造成的;而某些时候边际效用递增的原因呢,就是在达到饱和的道路上要么客观上一定要完善才有效用,要么一定要达到客观上的完善才能实现主观上追求完美的心理,因而趋向于完美的下一步都要比上一步更接近目标而更有意义,当然最后一步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了。
    思维再发散一下,扩展一下说,其实为什么很多人在别人看来客观上已经非常出色了,但看他做事却谨小慎微,越到最后越仔细、越担心,往往在达到完美的最后几步尤其是最后一步棋时会紧张的不行甚至于失误呢?答案就是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讲,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探讨。
    --本人身份:生物学研究生、经济学二学位、心理学爱好者

  11. in fact, if we could understand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t would be more meaningful for everyone to know its meaning.
    this is just a kind of knowledge, but it is not wisdom.
    But it will be used as wisdom to find more answers in life more than just a theory.

  12. 这2天经常听到老师提边际效应的词,所以查了下,觉得说得不错,虽然自己是学经济的,发现自己学得太没有料了,

  13. 好像机会成本不是这样理解的吧,依我看应该是这样的:我有1000元的资金,另有4个投资机会供我选择,它们分别是服装,食品加工,农机产品和生物制品,在一年的时间内可分别赢得4000元,4000元,3000元,2000元的效益,经过考虑我把这1000元资金投资于服装行业,这也就意味着我放弃了投资另三项的机会,而我所获得的机会成本便正是我所放弃的三个投资机会中可获利最大的食品加工的那4000元.
    附:机会成本的定义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14. 我同意小新的观点,书本上就是这么定义的: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难道这个定义后来有变动吗?

  15. 我是学工科的,只是对经济有点兴趣!
    我觉得小新所对比的实际是第5种选择:未投资,0收益。而搂主是非a即b,是吗?各位!

  16. Adam寫的不錯
    不過機會成本的定義我比較同意小新
    據我所知
    機會成本和企業成本、外部成本是不同的
    也就是機會成本的「成本」並非是實際付出的「成本」
    而只是一個機會的可能性
    有機會得冠軍不代表一定得冠軍

    所以
    當我們花同樣的錢
    可以有許多機會選擇
    買衣服、買書本、看電影、吃喝玩樂….
    每個選項能夠獲得多少效益
    可能相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因此
    靈巧美妙的說法我也認同
    『經濟學行為完全要回到哲學和心理學的深度才能徹底地闡述』

    但是當一個人訂定出了每個選項自己的效益(主要是指可用錢衡量的效益)
    他就可以確定機會成本是多少
    也就是『使用一種資源的機會成本是指把該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所以Adam的例子
    選擇項目A我可以獲利500,選擇B獲利600,我選擇項目A或B的機會成本各為多少?

    我的答案:
    當選A時的機會成本是放棄的B,也就是600
    當選B時的機會成本是於棄的A,也就是500

    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兩個預設
    在作選擇A或B時,消耗了相同資源
    此其一也
    當選A則不可選B,選B則不可選A
    A與B是不相容關係
    此其二也

    若A和B是相容的選項呢?
    也就是A和B可以同時選擇呢?
    就像是複選題一樣,你可以同時吃飯又吃麵呢?

    我認為這個時候,全部的選項不是A和B兩種,還多了(A&B)這個選項;若在加上dingding所說,未投資或未選擇也是一種選項,則總共有四種選項:A、B、A&B、都不選。然而,基本上我是不同意會有四個選項,因為要討論機會成本,就是根據定義來探討,根據定義『使用一種資源的機會成本是指把該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機會成本的發生是使用了一種資源,當我們什麼都不選,那等於沒有使用任何資源,如此不會有機會成本的發生。除非是假設不做選擇也使用了相同的資源,那麼什麼都不選就成立。比如你手中有一張購物卷今天過期就沒用了,你可以拿去商店買很多東西,你也可以什麼都不買,不論你用不用這張購物卷都會消耗掉,這時候都不選就跟選A或B使用相同的資源

    另外(A&B)也有個問題,通常我們說可以選數學系或者選經濟系,意思上當然可以選數學又選經濟,但是我們視能力所及來選擇,同時選兩科跟選一科所使用的資源必然不同。至少花的錢有差,換句話說,若花相同的金錢則不可能會出現A&B這個選項。除非,增加了一些特定條件,這些特定假設跟上面什麼都不選類似,只不過做點改變,也就是假設消耗相同的資源可以做出任意的所有的可能選擇。

    比如上面購物卷的例子,這張購物卷不只你用不用都會花掉,而且你用這張購物卷可以在商店裡買任何的東西,買多買少都花掉同樣一張購物卷,換言之,商店裡有的所有商品你都可以買,買A花掉這張購物卷,買A、B、C…也花掉這張購物卷。當然,這種特殊情況是少見,但不是不可能,有的賣場慶祝的時候,會有抽獎活動,中獎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賣場拿走任何東西,只要你搬的動的話。你可能會想,若你是中獎者,你當然想要搬走越多東西越好?不是,你應該搬越貴的東西才對,而不是越多又重又沒有價值的東西。這時候的商家就會把越貴的東西放在越裡面或者不好找的地方,以避免被輕易的找到。

    因此,在使用相同的資源的情況下,一般的意思應該是只有A和B兩個不相容的選擇。所以,使用了相同的資源,選擇A就放棄了B,B的效益就是A機會成本,反之亦然。所以,我不同意精算師的解法:『B 的機會成本是 0 ,因為你已經選擇了最大的獲利,所以沒有損失』。事實上,選擇A的機會成本比選擇B的機會成本高,選擇B有最大的獲利,所以這是理性的選擇,但不是說B就沒有機會成本。

  17. 我也认同小新和Luck Wang的解释!机会成本应该是选择最佳后所放弃的次佳那项利益。

  18. “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经济学有一个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一般来说,同样的事物效用大致是相当的,但是期望值越高,则幸福感越少。举个例子:假定我和乞丐都捡到了1元钱,1元钱的作用对两人来说是一样的,比方说可以买一碗白米饭。但是,我现在的期望是去美国夏威夷去度假,需要10万元,1除以10万,结果我的幸福感是十万分之一;而乞丐的期望值是今天能够吃碗白米饭,1除以1,结果他的幸福感是100%.这个事例我认为不完全正确。不认为同样的事物效用大致是相同的。因为同样的事物发生在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起的效用不相同。就像是1元钱在不同年代。物价不同。两个人对1元钱用处不一样。效用就会产生偏差。所以公式不能完全证明什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19. 想知道的是,机会成本概念的提出有什么理论和现实意义?它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没有?

  20.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一个基础概念.解决一些概念问题.表示你拥有一样机会而失去机会的成本代价.具体的问题可以考察经济学基础

  21. 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22. 關於邊際效應遞減,我覺得那個對完美主義者的觀點是不通的,
    事情有所謂越到最後越小心,但是如此來置入邊際效應理論的時機點是不通的,我們可以說"當完成第一件案子時的滿足感最大,但是到完成第100件案子的滿足感就減少了",這不管對多完美主義者,甚至有一點不完美就想自殺的人來說都一樣,當這個完美主義者完美了第100件的案子時,它依然是遞減的.
    (我來自台灣,請指教!)

  23. 机会成本概念似乎增加了行为决策的路径成本,做决策时没什么必要再绕一个弯子。用机会收益概念可以简明地直接规范人们的决策行为,即基于当时的条件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机会成本概念也许不该产生,或许是产生错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