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

当学投资学出身的 Adam 忽然问我:选择项目A我可以获利500,选择B获利600,我选择项目A或B的机会成本各为多少? 我还真有点回答不上来。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般是指面临多种选择时,选择其中的一种可能造成的损失,Adam 提出的解释是:选择B损失500,选择A损失600,所以A的机会成本大 … 我虽然觉得差不多,但好象并不完全正确。

经过与精算师沟通,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 A 的机会成本是 100 ,正是由于选择了 A 而未选择 B ,则损失了 600-500=100,而 B 的机会成本是 0 ,因为你已经选择了最大的获利,所以没有损失。

上面这道题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考察了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更多地是体现出不同质性,就是无法直接对比,象上面的题,只要 AI 大于 0 ,我估计就会选择 B ,但如果题目变成:公司选择 A 项目可以要花半年,获利 500 万,而选择 B ,则要花 9 个月,没有直接获利,但获得了某一国际知名质量认证,有了一张产品的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那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两个项目的机会成本就需要仔细计算了,把不质的结果转变成同质的,可度量和对比的指标。

翻开了书柜中多年没有摸过但一直舍不得扔掉的大学课本(会计学,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概论等),在查阅机会成本的时候,顺便复习了另一个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的117个回复

  1. 我是一名自考生,正在学经济学呢,看了这么多位大虾的高见还是云里雾里的啊.晕啊!谁能救救我啊!

  2. 如果你有两个女朋友分别可以约会,一个姓张一个姓李,如果你选择了张姓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就是李姓姑娘,如果你选择了李姓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就是张姓姑娘。这样简单的道理还不明白?呵呵

  3. 我认为,对机会成本的理解应当是随着对生活的经历的不同,有着更深的意义,它不单是选择A,失去了B 的收益,或者选择B失去A的收益,因为生活中我们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各方面的综合风险,但是当我们只要选择的达到我们的预定报酬率这就达到了效果,我们纵向跟自己的以前的比较。如果作出的是前无古例的选择,那么自己第一次做出的选择就是自己的真正的机会成本。

  4. 把"过客"的假设再结合"心有星空"的例子:如果有两种以上的选择,如生产A产品可获利100元,B产品可获利150元,C产品可获利200元,生产B产品的机会成本该如何计算?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有三个女朋友分别可以约会,一个叫张红一个叫李燕一个叫钱露,张红比李燕漂亮,李燕比钱露好看,如果你选择了和张红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就是李燕姑娘,如果你选择了李燕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就是张红姑娘,如果你选择了和钱露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也是张红姑娘,那么你会选择和谁约会呢?相信你很快会得出答案,应该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那个-和张红姑娘约会,所以在遇见选择的问题的时候,机会成本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5. 放屁不打草稿,完全是模型推理,缺乏客观因素.真是象诗一样有用的经济学,有用吗.

  6. 我不是学经济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想请教一下各位大虾关于行政管理的边际效应问题。例如一级行政单位(比如说一个开发区),现在要求区域拓展。根据边际效应,在现有管理单位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如平方公里面积或计量人口等),行政管理的绩效应该是越来越降低的。那怎么解释很多开发区(比如蛇口工业区)做大做强、区域不断扩张而且发展越来越好的问题?

  7. 過客的舉例:如果你有两个女朋友分别可以约会,一个姓张一个姓李,如果你选择了张姓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就是李姓姑娘,如果你选择了李姓姑娘约会,你这次约会的机会成本就是张姓姑娘

    选择 A 的机会成本是 100 ,正是由于选择了 A 而未选择 B ,则损失了 600-500=100,而 B 的机会成本是 0 ,因为你已经选择了最大的获利,所以没有损失。
    好像有點矛盾…

  8. 请教各位:如果我有100元,方案A:买东西。方案B:在年利率为4%的银行中存一年。方案C:买彩票,有50%的概率获利50元,50%的概率损失30元。那么这三个方案各自的机会成本要如何计算。
      这是老师留的作业中的一道题。浅见如下:
    首先计算三个方案各自的获利。方案A:所购物品的使用价值及能为我提供的其他形式的利益换算成货币金额再减去100元;方案B:4元利息。
    至于方案C,我在此处困惑了,不知如何计算此方案的获利。是用可能的最大获利50元,还是用最小获利-30元?或是用50+(-30)=20元或是50*50%+(-30)*50%=10元?希望大家指教。
    计算完各方案的获利应该就可以来计算各方案的机会成本了吧?选择方案A时,只要方案C的获利得到确定,将其与方案B的获利(4元利息)比较就能确定此时的机会成本;同理选择C时也只需将A与B的获利比较。
    但选择方案B时,是否有必要对“一年”这一因素加以考量?
    我认为考虑“一年”可能是不必要的(用“可能”是因为我也不很确定)。如果要考虑“一年”,那么就把整个题目放到“一年”的模型中,即重新计算各方案在“一年”中的获利。计算如下:
    A,所购物品一年时间内的使用价值及为我提供了的其他形式的利益加上所购物品在被使用一年后的使用价值及能为我提供的其他形式的利益之和换算成货币金额再减去一百元。计算结果与不考虑“一年”时的结果是一样的。
    B,4元利息,结果也是一样。
    C,我认为此处不能计算为“买彩票的获利在一年时间内所能制造的最大获利”。假如买彩票中了,得了50元,我拥有了150元,这150元如果交给杰出的投资人士去运作,在一年内完全可能翻10倍、100倍、1000倍……那么“最大利益”是多少?无法计算。而且这也无形中在方案ABC之外增加了无穷多种方案。因此,在“一年”的模型下,方案C的获利只能与不考虑一年时相同。
    综上,我认为“一年”在此题目中是不必考虑的。但“一年”究竟要如何理解?我觉得把它与“将钱存入银行”联结在一起视作方案B的获利手段,即将“买东西”、“存一年”、“买彩票”视作三种并列的获利手段从而完全不考虑时间的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可能在很多机会成本计算的题目中是需要考虑时间的,如楼主举的例子:项目A需要半年时间,项目B需要九个月时间。项目B比项目A多用的三个月应该可以视作选择项目B之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但在本题目中把钱在银行中存一年是否真的就用掉了一年时间呢?对于存钱者来说不是,因为这一年里存钱者尽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对于这100元资本,一年时间倒确实是被用掉了,因为这100元资本在这一年内是死的。但在本题目中,如果说承认了一年时间被用掉也就相应地在方案ABC之外加入了无限多种方案,因为自然会想到“如果这一年不被用掉,在这一年内这一百元会发挥什么样的效力”。
    这就是我对这道题的一些浅见,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希望能分享大家的见解。

  9. 其实可以用在政治研究上,比如,如果毛泽东选择结交美国而放弃苏联,或毛选择不参加韩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