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某金融杂专上刊登的一篇采访工行电子银行部的文章,被采访者说了如下一段话:“现在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额大约占全行交易额的 20%,也就是产电子银行分流了 20% 的业务量,大概相当于 1000 个网站,按照每个网点每年 50 万年的营运费用计算,相当于每年节约了 5 亿元的营运费,如果再把人力成本计算在内,效果更加明显(指减言增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子银行不仅分流了柜台的压力,还大大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此外电子银行还能创造很多直接经济效益。电子银行代理外汇买卖、代理基金销售等,都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一切听上去都那么美好,看来做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真是为银行省了一大笔钱呢,而且从我的感觉来说,做电子银行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客户满意度(不用再去排队呀),提升银行服务形象等等。
可是这么一件大好事,楞让他们的一个做法把形象给毁了:他们竟然向网上银行的使用者收取每年 12 元的数字证书年费! 数字证书是你提供给用户安全访问你们系统的一个认证手段,凭什么收取这个年费?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这个收费理由很充分,做为一个大银行,和客户去计较这 12 元的年费,实在是大跌身份。工行甚至在前一段时间给网上银行做广告促销,开出的优惠条件是免年费,交易有奖… ,本不该收的钱,还恬着脸说优惠,可气!
今年早些时候就有人讨论银行的借记卡(储蓄卡)年费问题,银行说按国外的银行惯例应该收取,虽然后来有专家严厉批驳了这种说法,但仍有些银行开始收取此项费用了。有网友讽刺得好:在收费问题上,永远要参照国际惯例,在服务问题上,永远要有中国特色(继续差呗)。
其实这样捡芝麻,丢西瓜的事还真不少,前两天有人让我帮着看一个手机银行的方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章节就是在阴谋如何向用户收取费用,如包月 10 元,再和移动运营商瓜分用户那每条 0.1 元的利润,看完后又好气又好笑,不把手机银行看做是一个拓宽客户渠道,提供优质服务的手段,竟然要当做“利润增长点”,让我们一起为这些沦落到争取蝇头小利的银行们脸红吧!
最近正学车,驾校自称是北京第一家实现网上约车的驾校,但后来才知道,要网上约车,得先交 100 元,算是使用费 …… 那好吧,我只好一遍一遍地打你们的约车的电话了,我麻烦你也别闲者,学员省点钱的同时,你就再雇几个人接电话吧,还要冒者难约车(不方便)而带来的潜在新学员流失的风险,看谁的成本更高。
还没完呢,自从有了短消息并且有人用它发了财之后,传媒也盯上了,也想积小钱成巨款,在这个上面赚点外快,有些形式虽然挺招人讨厌,但也无可厚非(象 CCTV 5 猜比赛结果中奖的),也有的很是缺心眼(象猜俄罗斯的人质劫持事件中死了多少人的那个)。除了电视台,广播电台自从和短消息联姻后,明显的人气旺了不少,听众很方便地就可以参与节目,互动性更强了,广播更受欢迎了,广告收入更多了,但电台就是这么贪得无厌,打起听众的主意,象北京交通台,你每天向他发短消息报告路况,嘿,不但每条收你 2 毛钱,还回头再送你几个广告短消息,可耻呀!
一直在说电子商务体现了直接美,节省了中间的流通费用,可这些短视的人就是看不到这些省下的钱,反过来竟向消费者收取“电子商务”使用费。
唉,还真是应了这句话:“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