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京九华山庄与杨滔讲了《Web 2.0,美丽新世界》,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会场完全坐满,还委屈很多朋友坐在过道以及前排的地上。光反馈表就提交了396张,按照惯有的60%的提交率,这堂课大约有700人参加:)
在此之前的一个时段,我的同事莫淘因为交通堵塞无法及时赶到会场,于是我又到分会场七,救了一把场,胡说八道了一通,都提到了我自己对于Web 3.0的看法,即“B/S与C/S的渐进融合,应该就是Web 3.0吧”。
这个观点其实是我在从广州到北京的飞机上闲极无聊的时候,突发奇想得到的一个结论。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谈Web 2.0的泡沫化,似乎就要走下末路了(我个人倒不这样认为),那么Web 2.0完了,就应该是Web 3.0了。什么是Web 3.0呢?飞机快到北京落地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了这么一个想法,回来后就写在了博客上面。当然这个想法并非成熟。
很快在下午的BOF(TechED同类人活动)的时候,有几位朋友希望我能够认真讲一下想法,而且在自己的BLOG中也有一些相关的评论,提出了一些质疑。而我呢,也想大胆做一下规纳总结,故有此文。
我先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其他朋友的预测,找到Dan Gillmor先生的这篇《Web 2.0? Try 3.0》。Dan在这篇文章中讲到Web 1.0是一个只读型的网站,2.0则是一个读/写型的网站。那么3.0则是充满Web APIs的网站(后来发现Keso也有一篇文章与此相关)。比如它把Google,Yahoo以及亚马逊就归纳为Web 3.0网站。按照这种说法,Yahoo是一个经历了石器时代的老古董了,从1.0一直发展到3.0。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按照这种观点,目前所有的博客网站(包括博客堂),都应该划入Web 3.0了。因为我们都提供了Web APIs。
以BLOG为例,Web APIs的功能大体分三类:
1) 网站与网站之间的交互;比如聚合网站的成功。但网站与网站之间的交互功能大部分只会实现“读”的功能,而很少实现“写”的功能。当然,事物是两方面的,甲网站“读”了乙网站的内容,其实也相当于乙网站被动往甲网站“写”内容。
2) 通用网站客户端与网站之间的交互:即使用通用的C/S工具,借助网站的Web APIs来往网站“读”/“写”内容,这种通过C/S工具,单纯实现“读”功能的比如Sidebar中的Gadget,Outlook以及IE或者其它通用的Rss Reader,“写”的有Windows Live Writer,Word的BLOG发布功能等等。
3) 网站专用客户端与网站之间的交互:即使用网站特有的C/S工具,借助网站的Web APIs来往网站“读”/“写”内容,比如VeryCD网站,联众游戏等。还有很多P2P网站等。我有些疑惑,腾讯的QQ算不算在这当中?
反观我们目前的Web 2.0,真正可以赚钱的有哪些?除了SP以及在线广告外,还有什么赢利模式?所以我感觉上述第3类应该是Web 3.0的雏形。也就是Web与网站专用工具的整合,实现相关的功能。但这种专用工具应该不止实现“读”功能,还应该有“写”功能,真正实现双向的,还有一点,必须是体验极度丰富化的,与业务相关的,我认为才可以算是Web 3.0。所以我的定义又回到了:B/S与C/S的渐进整合,应该就是Web 3.0吧,这是我的思路。
当然有人也说,Web完全可以使用浏览器,而不需要客户端,照样也可以成功。我认为此观点可以休矣,皮之不存,毛将蔫附。再者,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做一个Web网站的技术门槛太低了,好的创意能够一夜间就可以C2C(Copy to China),并且可以遍地开花。
So,Web 2.0已经到了,Web 3.0还远吗?
BTW:预告一下,我认为Web 4.0将不会有了,因为Web 3.0已经将浏览器与其它软件间的界限给完全模糊了。网站即服务,服务即网站,使用浏览器还是其它啥东东来访问就已经没有区别了。
又搜索了一下,发现关于4.0,我也不是全球首创,有人都已经搞到10.0了,可怕吧?
打赏作者
c/s工具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利用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比单纯的web浏览器做多得多得多的事情
接下去会很难鉴定cs或是bs
C/S 与 B/S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我倒是觉得这个过程来的太慢了,搞出个隔靴搔痒的web2.0来。
开心所说的3.0要实现的前提是,必须要出现一个界面描述语言的标准,各个厂家包括微软都必须遵守。XAML接近了,但目前还只是微软一家的东西。
C/S 与 B/S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因为用户需要你的网站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这在b/s里只能通过cookie或其他手段如登录去做相关联,而这种关联的准确度会很低,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借助客户端来让网站呈现出用户想要的内容,昨天去听了互联网大会,对百度提到的一个精准营销的内容深有感触,我想百度的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呵呵,无根无据!整个是瞎扯!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过程都是波浪式的,是存在波峰和波谷。互联网亦不例外。当处于谷底时,就需要一个诱因,使其重新振作。
有高人适时提出了WEB2.0概念,概念新颖,符合时代发展(用户提供内容),又有一批新技术作为辅助。而最主要的是它充当了互联网谷底时期的诱因。于是迅速被广泛认可,引发一场概念经济,凡是网站都要与WEB2.0沾沾边。
然而概念毕竟是概念,玩的就是新鲜,炒得过热了就需要冷却。人们的新鲜劲过了,自然就冷却下来了。同样的概念不会让人好奇两次,以为有2必有3的想法是愚蠢的,WEB3.0的提法既不符合当前形势,也无法让人再次感兴趣。互联网距离下一次波谷还有相当长的时间,界时也许会有新的概念炒作,但必定不会是WEB3.0,因为一个概念被炒作起来的前提是吸引人的眼球。
综上所述,WEB3.0不可能出现。WEB2.0是一个概念,而非一项技术。2.0意指由1到2,一个概念上的巨大变化,而非软件版本号。概念是不可能象软件那样“升级”的。
尊敬的王老师:我认为Web 2.0依然能存活很长时间,而不会迅速让Web 3.0所取代,就像楼上说的那样,Web 2.0是一个概念,而目前的Windows Live Writer我认为依然属于Web 2.0,至于Web 3.0什么时候出现,还真得等到2.0走向低谷的时候才能看到。
To 大天使泰瑞尔:非常抱歉,我没有在这篇文章中论述Web 3.0出现的时间,但我与您持相同观点。而且Web 3.0的出现还要依赖于整个平台的Ready,目前来说,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到达Web 3.0所要求的那种程度,可能还要待以时日。
“B/S与C/S的渐进融合,应该就是Web 3.0吧”。
BS +CS 不是Microsoft倡导的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吗?
也就是Smart client?
To MasterCai:
RIA应该不是微软提出来的,据我所知,应该是Macromedia(现在的Adobe)提出来的概念,Smart Client是微软以及其它业界同行提出来的概念。这两者有一些异同,虽然都是渐进整合,但RIA本质上的表现还是在Web上,而Smart Client的本质表现还是一个分布式Windows Application(或者其它平台上的原生程序)。
而我认为的Web 3.0应该是两者不分彼此了,分不清轻重感:)
对于用户来说,我不在乎也不想了解这个,
我只关心:好用、钱、还有一些面子问题
我認為您這句話是錯誤的
『做一個Web網站的技術門檻太低了,好的創意能夠一夜間就可以C2C(Copy to China),並且可以遍地開花。』
要Copy皮毛容易,要移植Spirit很難
『Web完全可以使用瀏覽器,而不需要客戶端,照樣也可以成功。我認為此觀點可以休矣,皮之不存,毛將蔫附。』
所以您認為,WEB服務一定要有客戶端,才能成功囉?
譬如GOOGLE的搜尋引擎功能、eBay的拍賣平台,會如此成功,正式因為他的客戶端?
很有趣的看法
to:
呵呵,无根无据!整个是瞎扯!
我也想说
那么请问secong life 算什么呢?
再这样下去,网络就会全面的崩溃。人类的使用习惯就会随之使得身体变得僵硬,间接的导致人类使用习惯的变慢以及不正常变革,我真的担心那些人,看到末尾我都快倒下了,也当我看到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相当与绊倒了,我希望数值上的游戏不要出现在WEB上面,3.0为什么不叫WEB ON,还4.0,我有些看不贯了,更说到10.0,你们为什么不说我们能活到200岁,WEB也有生命发展周期,请你们自重。你就不该写这篇文章,就让大家忘记3.0吧!简单的说,3.0的使用的帮助,直接使得人们更方便,也就更会使人变得懒惰。
去你妈的鸡巴毛,WEB几点0不是你们这帮中国人说了算的,老子看你连ASP都不会,丢你妈人
我看的一些资料说是web3.0 是涉及到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相关方面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