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心态

最近股市很火,但我与太太比较担心风险,所以没有敢投入股市,但还是炒了一些基金(股票型)。前段时间大涨,我太太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查看每天的收益,然后美美的幻想一下,我们的投入大约多久以后很翻一番。前段时间股市有些波折,结果有几天我发现她根本不再查基金的事情了。于是便好奇的询问她,原来她已经知道当天股市跌了,所以基金肯定也跟跌,为了避免影响心情,所以就压根不去看到底跌了多少。

我听到她的表述之后,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那只大家所熟悉的鸵鸟。在风沙等其它威胁来临的时候,别的动物都在狂奔逃命,而鸵鸟却把它一向高昂的头颅直接埋入沙中,对即将到来的风险视而不见,一向“我思故我在”的派头。

其实很显然,虽然我太太与鸵鸟的表现一样,但动机完全不同(或者说与寓言中的鸵鸟动机不同)。因为股市有跌就有涨,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跌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从而连带一天的快乐心情,所以不看也罢,毕竟我们是做长线投资的。而鸵鸟的动机则就完全不同,或者它那头颅再也无法从沙中伸出来,在风沙过后,成为一个永远的雕朔,为人类提供各种警示。

突然想到,其实在IT界也有这种鸵鸟心态。技术发展日益月益,但很多公司为了生存,根本没有时间来去考虑新技术,而是想当然得使用自己原有的、已经习惯的技术去进行开发。而做决策的技术人员也往往对于新技术进行潜意识的抗拒。毕竟再简单的技术,也有一定的学习成本,而且有很大的决策风险。微软的合作伙伴当中,也有很多从2002年或者晚的时候,开始接触.NET,但一直使用的是1.0,对于后续版本的改进一直没有任何概念。其实原因很简单:公司在为了“生存”而努力,根本不可能让员工们抽出时间来学习新技术。即使员工们有兴趣,在7*24的连轴工作后也不可能再有精力了。

微软除了产品组外,还在全球设置了几个研究院,用以对未来技术的研究。虽然国内大部分ISV的人员有限,不可能单独设置研究院类似的机构(当然,微软研究院的作用也不是我们将要说的那样),但是仍然可以从产品组当中,专门抽出一个人,来负责跟踪业界各厂商的新技术,在他们学习成熟后,再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果转化,将这些技术转移给内部其它产品组,从而让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此职位除了负责以上工作,还会负责新技术的对比,业界各厂商往往推出各种同质的产品,每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宣传。所以这个职位的人员最好不是某个技术的狂热者。不然很有可能有失偏颇。

另外,该职位由于还具有在内部传授知识的功能,所以最好是由性格比较外向型的人士担任,并且需要一定的口才,如果只是技术好,但实际上学会了无法讲出来,那么学习技能再强对于公司的整体策略也没有什么用处。

以上是我关于“鸵鸟心态”的个人想法,欢迎大家讨论。顺祝博客堂网友中秋快乐,送各位一个使用Silverlight创作的中秋节贺卡(李超创作):

http://www.nxmix.com/LetThereBeLight/Default.aspx

打赏作者

“鸵鸟心态”的17个回复

  1. 回1楼的,是舵鸟啦,微软除了产品组外,还在全球设置了几个研究院来研究未来的舵鸟,所以不要使用自己原有的、已经习惯的“鸵鸟”来对"舵鸟"进行潜意识的抗拒.不然就会变成“我思故我在”的"舵鸟"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口才把"舵鸟"讲出来,如果只知道"舵鸟",但实际上学会了无法讲出来,那么"舵鸟"再强对于公司的整体策略也没有什么用处。

  2. "舵鸟"是什么鸟?遍查词典无得。

    关于“鸵鸟”,金山词霸有以下解释:
    鸵鸟[ostrich]
    鸵鸟属(Struthio)的一种善跑而不会飞的平胸鸟类,头和颈有茸毛,身上有软羽,大腿几乎赤裸,足有二趾,翼和尾有值钱的大羽,因此而为人饲养
    鸵,大鸟,驼蹄,如汉元帝时,有鸟如马驹,故名驼鸟,因鸟族作“鸵”。——《正字通》
    自欺欺人者,行径类似传说中鸵鸟般的人;可联想到驼鸟习性的人

    现代鸟类中最大的鸟,高两米多,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肉和卵可食,羽毛可做装饰品。

  3. 做了很久微软beta产品(开发类)的support,回头看来,有价值,有意思的问题大都是来自美国本土的中小型玩创新的ISV提出来的,意法德瑞也零星的有些,大家一起研讨起来很带劲。至于国内的ISV问出来的问题,不提也罢。

    国内太浮躁,作的很纯粹:就是圈钱,管你什么技术。真正对于创新的探索基本还是完全来自欧美。

  4. 学习、使用新技术,是要付出时间,还要花钱滴,微软产品更新太快了
    我有同事,在我开始用1.1的时候,他开始用1.0,在我用2.0的时候,他开始用1.1,这次还好,一起都在用3.5了
    新技术,除了要付出时间去学习,个人、公司都会付出一些钱,个人花钱是小头,公司要跟上新技术花钱都大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平台…,还好基本上都用的是盗版开发产品,正版公司也买过,windows2000,sqlserver7.0,vs.net第一版,以后好像就再也没有买过正版了
    有人做鸵鸟是惰性使然,有人做鸵鸟是不得已吧

  5.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理所当然"生存"是第一位的,市场需求是第二位,使用新技术肯定排不到第三位。这不是鸵鸟,而是生存法则。
    很多的教训告诉大家,贸然使用新技术,不但无益,而且非常有害。

    从最终用户角度来看,频繁的新技术升级,是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软件升级随之而来得一定是硬件升级。“够用就好”,没有需要再好的新技术都是浪费。

  6. 有远见的团队会有意识的关注新技术,可能没有跟着M$一步一步的走完所有的beta,但等技术成熟的时候,再用起来就没有那么吃力,很郁闷的是好多系统都是在1.1下构建的,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如果突然有一天给用户说要用2.0还要全部都再装一个framework2.0,如果全国有5000+点,这个成本……

    博主,我转走,你不介意吧?

  7. 不敢苟同啊。
    微软从1.1 到 3.0有多少改变?有革命性的改变么?
    几年升级了多少次?
    做技术不要被技术限制死,了解原理就好了。更多的时候并不需要深入去研究跟着技术的屁股后面跑。
    有时间多花在沟通和业务理解上面更好。除非你是研究院的、

    软件还是以用为主,并不是以新技术为主。

  8. 对于微软来说用新技术来挣钱的
    而对于普通软件公司来说,他们的新技术只能是用来消费

    各位MVP大牛们,你们那么牛,有多少技术是原创的呢?
    无非就是玩玩别人的技术,充其量是个鼓吹者。

  9. Pingback: Duiker
  10. 这种情况除了IT界,其实每个公司都会存在这种情况
    到底是要努力工作创效益还是花钱让员工充电呢?
    大部分老板会在意眼前的利益选择前者,因为效益明显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7 + 4 =